北京政协委员郭丽双:由北京牵头八省联动共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 2018-01-22 20:3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中国网北京1月22日讯 (记者 张宁锐 秦金月 胡俊 张正朋)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日召开。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郭丽双受邀来到中国网(议库APP平台)在大会现场的“建言中国”演播室接受专访。在本次会议上,郭丽双带来了一份《关于由北京牵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跨区域建设 提升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地位的提案》。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郭丽双(右)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主编张宁锐采访。

她认为,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其沿线地区人口资源密集、文化底蕴深厚,连接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从古至今,大运河为我国南北方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大运河资源,传播大运河文化,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北京市作为全国 “文化中心”,已明确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在2017年成立“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

郭丽双作为北京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长期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问题。她发现,目前,大运河沿线各省市也都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掘大运河文化品牌,开发大运河文化资源。比如在山东省,济宁的大运河美食节、德州的运河文化主题公园、台儿庄“活着的大运河”系列活动等,多点开花;比如在江苏和浙江,他们分别提出了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要科学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打造文化标识,要讲好大运河故事,等等。

郭丽双表示,各地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文化的积极性是好的,但大运河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文化资源富矿,也是一个整体文化品牌,需要整体规划,整体发展,形成整体品牌,提升整体战略价值。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不应趋同于其他地方,应主动牵头,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跨区域建设,尽快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地位。

为此,郭丽双建议:

一、参照京津冀三地政协主席联席会机制,由北京市政协或相关单位发起大运河八省市政协主席联席会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八省市联席会,整体研究规划,做深、做实、做足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共同责任”。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35个城市曾联合申报大运河为世界遗产,如今若再度发起大运河文化带联席会议,内外部条件比当年更成熟。

二、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定要重视产业布局。有传承才有文化,但传承的关键在与让文化与时代结合、与市场结合、与百姓生活结合,能支撑起如上“三结合”,政府的顶层规划和财政支持是重要保障,产业是重要着力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基本机制。如果大运河文化产业不兴盛,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落空。

三、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北京市的疏解整治结合起来,与八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单元,如果能启动大运河八省联系会议,尤为重要的使命就是八省市顶层设计,全程整理大运河的水系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禀赋,推进大运河在“五位一体”的精神指引下全面发展。

四、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大运河文化带要大处规划,细处着手。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产品研发中,需要下“绣花”功夫,这不仅要重视修复、续建,还要注重研究文物的文化开发、文化创新,使每一处文物都‘活’起来,都能‘说话’,给人们带来历史的回顾和启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忽视青少年人群,要增强大运河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一定要加强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相关阅读:

北京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即将开幕 委员报到议政热情高

站在历史关口 珠海如何吸引人才把握机遇?

14 位深圳政协委员向总理捎句话 新时代改革开放最期待什么?